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網站周五發布《數字經濟促進共同富裕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提出,到2025年,數字經濟促進共同富裕的政策舉措不斷完善,在促進解決區域、城鄉、群體、基本公共服務差距上取得積極進展;到2030年,數字經濟促進共同富裕形成較為全面政策體系,在加速彌合區域、城鄉、群體、基本公共服務等差距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數字經濟有利于加快生產要素高效流動、推動優質資源共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推動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方案指出,要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發揮數字經濟在助力實現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推動數字技術賦能實體經濟發展、優化社會分配機制、完善數字治理方式,不斷縮小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群體之間、基本公共服務等方面差距。
方案從推動區域數字協同發展、大力推進數字鄉村建設、強化數字素養提升和就業保障、促進社會服務普惠供給等四方面提出13條具體措施。
在提到推動區域數字協同發展方面,方案提出,深入實施“東數西算”工程,加快推動全國一體化算力網建設。以8個國家算力樞紐、10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群為抓手,立體化實施“東數西算”工程,深化算網融合,強化網絡支撐,推進算力互聯互通。
在大力推進數字鄉村建設方面,方案提出,運用互聯網手段,不斷提升鄉村治理效能和服務管理水平,促進多元聯動治理。深化鄉村數字普惠服務,大力發展農村數字普惠金融,因地制宜打造惠農金融產品與服務,促進宜居宜業。
在促進社會服務普惠供給方面,方案表示,完善社會保障大數據應用,依托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開展跨地區、跨部門、跨層級數據共享應用,實現社保“跨省通辦”。加快推進社保經辦數字化轉型。拓展社保卡居民服務“一卡通”應用,為群眾提供電子社保卡“掃碼亮證”服務,豐富待遇補貼資金發放、老年人殘疾人服務等應用場景。
據《證券日報》報道,12月26日,國家數據局有關負責同志就方案出臺的有關背景、總體考慮、發展目標和主要舉措等回答了記者的提問。該負責同志表示,《實施方案》的總體考慮是通過數字化供給、網絡化共享、智能化服務等手段,促進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推動共享社會發展成果,縮小區域、城鄉、群體、基本公共服務等方面差距,推進全體人民共享數字時代發展紅利,助力在高質量發展中實現共同富裕。
國家數據局有關負責同志還表示,上述提到的四大方面正對應縮小“四大差距”,即協調推進數字產業升級和轉移,推動縮小區域差距;協調推進數字鄉村建設和治理,推動縮小城鄉差距;協調推進數字人才培養和就業保障,推動縮小收入差距;四是協調推進優質資源供給和網絡化共享,推動縮小基本公共服務差距。
中國信息協會常務理事、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對界面新聞表示,《實施方案》的出臺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與前瞻性。數字經濟在共同富裕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以其普惠性、滲透性、共享性等特點打破地域、行業、群體之間的壁壘,讓更多人分享到經濟發展成果。
“在當前數字化浪潮席卷的背景下,如何利用數字技術推動經濟發展、促進社會公平是一個重要課題。方案將數字經濟與共同富裕相結合,提供了通過數字技術廣泛應用促進經濟發展與社會公平的新路徑,在指明方向的同時提出了具體可行的措施和目標。”他說。
朱克力特別指出,“強化數字素養提升和就業保障”值得關注。數字素養是數字經濟時代的一項基本能力,只有具備良好的數字素養,才能更好地適應數字經濟發展與產業變革需求。而就業是民生之本,保障就業就是保障人們的基本生活。
“通過強化數字素養提升和就業保障,可幫助更多人掌握數字技能、提高就業競爭力,從而更好地分享數字經濟發展紅利。同時也有助于培養一支高素質的數字人才隊伍,為數字經濟可持續高質量發展提供更長效有力支撐。”他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