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藥明生物的《業績更新》報告發布已過兩天,CXO概念股依然動蕩。
截至12月6日收盤,昭衍新藥跌1.46%、方達控股跌0.48%、泰格醫藥跌2.45%、凱萊英微漲0.6%。
CDMO新貴三星生物崛起
國內的CXO企業大多依賴于海外大單,從藥明生物的半年報來看,其營收有近八成來自于海外市場。受地緣政治、海內外投資熱情差異等影響,國內的醫藥外包企業如今并不吃香。在CDMO領域,藥明生物的實力在國內首屈一指,而放眼到亞洲,另一家CDMO新貴三星生物卻正在崛起,已經成為了藥明生物最強勁的競爭對手。
三星生物是韓國財團三星在生物醫藥產業中的布局,由三星電子公司、三星愛寶樂園公司、三星CT公司和坤泰跨國公司合資在2011年成立,主攻CDMO業務。2016年末,三星生物于韓國證券交易所主板上市,市值100億美元左右。
三星生物上市的第二年,國內CXO龍頭藥明康德分拆藥明生物上市,市值39.76億港元。雖然最初市值上差了兩倍多,但上市以來的營收一直不相上下。直至新冠疫情的到來,讓藥明生物業績猛增,2021年藥明生物營收突破百億元,達102.9億元。同年,三星生物的營收為1.568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85億元),藥明生物大獲全勝。
但新冠疫情這樣的黑天鵝事件只讓藥明生物贏了一年,2022年2月,藥明生物被美國商務部列入“未經核實名單(UVL)”。當時藥明生物首席執行官陳智勝曾及時發聲表示,被列入清單的影響可控,但二級市場依然慌了神。因為投資者們都知道,藥明生物的營收離不開美國。當日,藥明生物一度跌超30%。直到10月,該事件才基本解決。
而反觀三星生物卻自2022年起開始同禮來、默沙東等國際大客戶合作,當年實現了3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163.87億元)的營收,同比增長47.76%。今年以來,三星生物更是接連斬獲大單,先后同GSK、禮來、諾華、輝瑞等MNC達成合作。特別是在6月,三星生物宣布與輝瑞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以實現輝瑞多產品組合的長期商業化生產,意味著輝瑞將成為其長期客戶。緊接著,7月就與輝瑞簽訂了8.97億美元的生物仿制藥訂單。
當然,三星生物也并非一帆風順,在10月FDA公布的“483表格”中顯示,三星生物存在數據完整性等問題。這也被業內解讀為,FDA對于三星生物內部體系的不信任。但面對如此強勁的對手,國內企業依然該拉響警報。
迷戀“藥明系”的股民或被套
在藥明生物的《業績更新》報告發布后,二級市場反映強烈,直接帶崩了整個CXO板塊。隨即藥明生物也采取了一系列挽救措施,先是在當日閃崩后緊急停牌,次日復牌;后又在12月6日宣布以不超過6億美元總價格購回股份。
在回購公告中,藥明生物強調,公司相信,股份目前的交易價格并未反映其內在價值或公司的實際業務前景,建議股份購回也反映本公司對其自身業務發展前景充滿信心。公司目前的財務資源將使其能夠實施建議股份購回,同時維持穩健的財務狀況。
回購其實是資本市場中的慣有手法,目的是穩定股價,挽留投資者。藥明系的實力在業內毋庸置疑,但其在資本市場上的運作也令人稱嘆。
除了2015年在新三板上市,2019年又退市的藥明康德子公司合全藥業,藥明系目前共有4家上市公司。最早是藥明生物于2017年6月完成港股上市;一年后,藥明康德A+H股上市;2020年專攻細胞療法的藥明巨諾港股上市;今年11月,擁有超百個ADC綜合項目的藥明合聯從藥明生物中分拆出去,登陸港交所。
在擁有了占據生物醫藥產業半壁江山的資本帝國后,藥明系開始了瘋狂套現。以藥明康德為例,截至12月6日,公司今年已累計減持套現超110億元。并且,藥明康德在8月9日所發布公告,股東Summer Bloom Investments(I)Pte.Ltd.減持計劃目前尚未完成,該股東將通過集中競價和/或大宗交易方式減持公司A股股份,減持股份合計不超過2968.45萬股。截至11月29日,該計劃完成近半。

如此來看,股東們早就知曉藥明系將在年末出現動蕩,遂在平穩之際早早套現離開。無論是上個月藥明合聯的上市,還是今日藥明生物的回購,都在意圖留住投資者,誰也不知道,未來他們會不會再拋出減持計劃。從二級市場的反應來看,藥明生物的這一策略奏效了。截至今日收盤,藥明生物報收30.7港元,漲1.15%;藥明合聯報收29.85港元,漲8.74%。
CXO板塊估值體系要重塑
頭部企業藥明生物震蕩,同行也難以幸免。同樣在12月6日發布股權變動公告的CXO公司還有昭衍新藥,其公告稱,股東顧曉磊擬減持公司股份不超過740萬股,減持比例不超過公司總股本的0.99%。這已經是昭衍新藥今年第三次減持,此前分別在4月21日和5月31日宣布減持427.93萬股和322萬股。
公開資料顯示,昭衍新藥成立于1995年,是一家CRO公司,其業務覆蓋試驗動物與模型、藥物發現、開發與生產、安全性評價、臨床試驗、實驗室服務以及藥物警戒等多個領域。根據昭衍新藥披露的2022年財報,占比最大的主營業務為藥物非臨床研究服務,營收高達22億元人民幣,占總營業收入的97.6%。
受試驗猴價格下跌影響,昭衍新藥上半年歸母凈利潤下降近80%,股價也因此跌停。從三季報來看,昭衍新藥的營收為15.87億元,同比下降近20%;歸母凈利潤3.28億元,同比下降近半數,業績依然沒有恢復。
過去三年,CXO迎來了它的黃金時代,但如今熱潮卻在褪去,藥明生物、昭衍新藥都只是行業中的縮影。數據顯示,港股9家CXO概念股中,4家公司上半年歸母凈利潤出現下滑。除藥明生物和昭衍新藥外,凱萊英上半年營收,45.96億元,同比下降8.7%;上半年歸母凈利潤16.86億元,同比降3.09%。方達控股上半年營收1.28億美元,同比下降7.6%;歸母凈利潤459.2萬美元,同比下降64.53%。
西南證券分析師認為,CXO企業新冠商業化訂單業績貢獻逐步下降,板塊估值體系有望重塑。從行業整體來看,研發投入與藥物在研上市數量是CXO行業景氣度的關鍵指標。預計2021-2028年全球醫藥研發仍將以2.6%的增速穩步增長。因此,在資本市場趨于冷靜,訂單數量下降的情況下,CXO企業還需修煉好“內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