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市軟科學基地“上海市知識競爭力與區域發展研究中心”和國際競爭力中心亞太分中心等聯合研制的《2023亞太知識競爭力指數》29日在上海交通大學發布。該指數顯示,在亞太53個地區中,新加坡和上海分別蟬聯冠軍和亞軍,臺灣取代東京獲得季軍,第四到十名分別是首爾、蔚山、東京、香港、北京、西澳大利亞和以色列。
知識競爭力是指創造新的概念、思想、工藝流程和產品,并且把它們轉化為經濟價值和財富的能力。它不僅包括提出新創意的能力,還包括開發其經濟價值的能力。
“知識競爭力指數”由總部位于英國的國際競爭力中心提出。自2002年起,該中心開始發布《世界知識競爭力指數年度報告》,以全球125個主要地區作為評估對象,測定這些區域的知識競爭力指數并據此排定名次。亞太知識競爭力指數為該指數的一個板塊,自2010年開始由國際競爭力中心授權在中國發布。
《2023亞太知識競爭力指數》對亞太53個地區用19項指標進行評估,綜合反映了各地區將知識資本轉化為經濟價值和居民財富的能力。這也是自2010年以來該排行榜的第14次發布。
與去年相比,今年中國地區表現良好,在前十位中占據四席,在前二十位中占據八席。以53個地區大致三等分劃分,中國33個地區在第一、二、三梯隊中分別有7個、12個、14個地區。其中上海、香港、北京、江蘇、山東和福建等沿海發達地區位置穩定,繼續分列第2、7、8、19、26和27位,臺灣從第6上升到第3位,廣東從16上升到第14位,天津從第18上升到第16位,浙江從第20上升到第17位。進步最快的是安徽省,從去年的第37位躍居第31位。
研制該排行榜的上海市軟科學研究基地知識競爭力與區域發展研究中心首席專家、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羅守貴指出,在過去一年,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對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的沖擊仍處于緩慢的恢復過程中,國際經濟環境仍處于動蕩和調整之中,但相對而言,中國經濟仍然表現出強大的韌性。在19項指標中,中國在經濟活動率排名表現最為突出,第1到23位的全部是中國地區;每千從業人員中經理人數在前十名中占據七席;每千從業人員在知識密集制造業中的就業人數在前十名占據6席。
上海的知識競爭力連續11年位居前十,自2016年以來連續8年位居前五,自2022年以來連續兩年位居第二,表現出穩健上升的態勢。上海的知識密集產業優勢尤其明顯,其中四個知識密集制造業總體排名第二。顯示出上海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巨大成就。上海在人力資本、知識生產、知識經濟產出多個環節均顯示出較強的競爭力。
北京的知識密集服務業就業密度、政府R&D投入、人均私人股權投資均位列第一,百萬居民專利數位居第二,企業R&D投入位居第三,在創新投入、知識產出方面優勢明顯。(完)
